從近年來食安風暴不斷發生以來, 我就想把我的一些想法整理出來, 只是一直遲遲無法動筆... 
希望今天能初步動手,  把一些想法寫下來..  剩餘的就等日後想到再補充、再完善它好了... 

當食安問題發生時, 其實是個契機, 讓我們能夠回想過去哪些步驟管理沒做好, 然後可以去做得更好..
只是, 我認為該反省檢討的絕不侷限於"食安", 而應該擴大思考為"消費安全"..
食安只是"消費安全"的一環,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全面落實消費安全, 從而消費安全中的"食安"自然能夠被保護到.. 

事後回想, 我所謂的"消費安全".. 其實就是"生產履歷", 而我也相信只有"生產履歷"能夠落實"消費安全"...

讓我們先回到食安.. 當食安發生問題時, 廠商辯稱自己是無辜的、自己也是受害者.. 這種說法看似正確, 其實錯誤..
不過, 這種錯誤的確人人都會犯, 所以更是要人人都小心... 

我先問一個問題: 食安真是無法被落實保障的嗎?? 其實可以的...
而且我們一直都有做到... 我這麼說好了, 我們都知道 回教徒是不吃豬肉的, 台灣農民或許民眾許願時常不吃牛肉, 而佛教徒更是吃全素, 但有些人為了健康是吃奶蛋素而己.. 當然也有些人是因為過敏, 而不能吃蝦、蟹等甲殼類..等
這麼多年來, 消費者與店家都自動落實了這個層級的"食安"..
在消費前, 消費者會主動告知或詢問自己的消費"禁忌", 而店家亦會秉持良心與商譽主動告知或了解消費者的特殊需求.. 

因此, 我認為可以將消費者"知的權利"與店家"告知的義務"再往深處挖掘, 應不是什麼難題..

當然有人會用店家也是無辜的受害者、店家也很難清楚自己所使用東西是什麼來辯駁.. 這乍聽之下好像是對, 但其實錯得離譜... 

關於這點, 我們還是得回到最源頭來思考.. 假如是一個人的社會, 也就是所有的東西都自己動手做時... "你自己"會做出一個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來使用/
消費嗎?? 肯定是不會..自己做的東西有沒有毒, 吃了/用了會不會死.. 自己最知道.. 
但社會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密, 樣樣東西都自己動手做的機會越來越少, 所以需要選擇自己信得過的店家來消費.. 這就像從一人社會到二人、三人社會,
以致於到十人、多人社會, 你一定是選擇自己相熟的、有口碑的、自己清楚知道生產方式/生產流程的店家來做消費..
而中間商的店家也是.. 要嘛自己做, 要嘛選擇自己信任的/有把握的原材料商店家的商品來使用.. 但萬一出事了, 也就連帶負擔相同的責任與義務.. (不然,
你就自己做嘛... )

然後, 一定有人會不屑地說: 什麼都要自己做? 這怎麼可能??... 錯, 這就是可能的... 就像回教徒為了確保食材是潔淨的(不只是迴避豬肉而已, 連做法都要
符合教義.. ), 所以大部分的回教徒都自己做食物... 而若自己沒空, 也是只會選擇經過回教認證的商舖/店家消費...
而這些經過認證的商舖/店家所使用的原材料, 要嘛就是自己做, 要嘛就是選擇的符合教義的原材商店家所提供的商品...

其實, 這真的很常見.. 不只回教如此, 許多的素食餐廳也是如此... (還不只食材, 還包含用具、煮法都是... )
只是我希望我們能做到的不只如此而已...

而做到這些, 不單只是出於宗教考量/心理因素而已, 事實上這跟我們身體健康有密切的關聯.. 
就像我前面所舉的蝦、蟹等甲殼類過敏為例.. 在消費者有"知的權利"與店家有"告知的義務"下, 若一不注意, 可是真的會出人命的... 

講了這麼多, 還是停留在"食品安全"而己... 然而除了食安, 其他用品的安全呢?? 例如: 兒童玩具塗料的安全性、不锈鋼餐具的安全性、手機電
池的安全性.. etc... 這些問題就像食安一樣重要...
所以, 我認為應該全面落實的不只有"食安"而已, 而應該是落實"消費安全"...食安只是"消費安全"中的一環... 如果消費安全意識夠清楚、夠強烈, 那麼食
安自然也就會被保護到... 

現今的社會是專業分工的社會.. 我們的確無法什麼東西都靠自己做... 所以只能一層層回溯管理, 要求每個階段的提供者(也同樣是消費者)都做好
自己與上一階段的"消費安全"的把關...

所以, 這時候"生產履歷"是重要.. 如何確實落實生產履歷, 其實就是保障"消費安全".. 
而以前(數位化時代之前)要提出完整的生產履歷或許有困難度, 但時至今日, 各種科技方法及生產/物流管理方法應運而生, 已經大幅解決/提供了完整生產履歷的可能性... 
為什麼我們還不推動全面"消費安全(含食品安全)及生產履歷"呢??

我相信全面推動"消費安全(含食品安全)及生產履歷"不僅有助於"安全"而已, 更能因資訊透明, 而提升經濟性(如價格)等消費行為... 
因為消費者能用合理/適切的價格買到自己所想要商品, 而不被欺詐所誤導.. (也就是lemon's problem), 而店家也更容易賺到應有的利潤... 

PS: 所以, 我認為美牛/美豬開不開放不是問題, 問題是在於"消費安全及生產履歷"能否落實... 落實了, 又有什麼好怕的... ; 而不開放, 難道就不用落實"消費安全及生產履歷"了嗎...

PS2: Lemon's problem可參考: http://wiki.mbalib.com/zh-tw/%E6%9F%A0%E6%AA%AC%E9%97%AE%E9%A2%98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食安 生產履歷 消費安全
    全站熱搜

    Jerry H.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