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請休假, 跑去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Millet and His Time",
剛開始欣賞的時候, 也是什麼都不懂, 還好有租了導覽機,
聽著語音導覽的簡介, 終於可以稍稍瞭解了一些.
當我在看畫的時候, 我心中一直在攝影作品作對比,
因為繪畫與攝影一直都是在捕捉令人感動的一剎那.
但是攝影是只要攝影師輕輕下快門,
便可紀錄下攝影師想要傳達的感動;
然而, 繪畫好像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畫家要完成一件作品,
有時甚至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
我沒有想要去比較兩者的優劣, 或誰比誰高明的問題,
我只是想到攝影是攝影師經過長久的等待,
等待那感動的剎那出現, 才能按下快門紀錄一切;
而繪畫則是畫家經過長久的觀察, 觀察畫面中的一景一物,
才能細細描繪出她/他所體會出的感動,
尤其繪畫不可能要畫中的人物/動物靜止不動,
所以要如何畫得細膩, 畫得生動, 畫得有令人有感覺,
那或許真的是要畫家經過一番深入的觀察/體會,
才有辦法描摩出一部好的作品.
隨著語音導覽的介紹,
我終於知道原來畫家作畫, 是會先用素描打底稿, 之後再慢慢完成,
的確是用心中的想法化為圖片, 有時甚至會按照自己的意思, 去增減畫面的景物.
這樣與攝影的傳真又不相同了, 倒有點像是記者, 報導著自認為是的事件真相.
Anyway, 31件展出作品中,
令人最有感覺的的確是"拾穗Des Glaneuses"與"晚禱L'Angelus",
但特華雍Constant Troyon的"抓背的母牛Vache qui se gratte"
卻是引發我上述聯想的作品.
對了, 故宮正好也在展出Camille Pissarro: Family and Friends,
六月有空, 我還要去看, 免得去晚了, 故宮都被大陸遊客占領了
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0|21|417&unkey=20
http://www.udnmillet.com.tw/index.html
2008/6/2
- Jun 07 Sat 2008 11:38
Millet and His Tim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