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這個議題很有興趣.. 只是, 只有些方向, 而尚未有結論.. :(
基本上, 開放是好的,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 但開放為什麼是好的?? 我想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見解(10個經濟學家有11種意見, 一點都不奇怪.. ).. 而我對"開放是好的"這件事, 想用一個最簡單的定義: "選擇"增加了.. 縱然最後開放後所選的, 跟開放前是一樣, 但只要選擇增加了, 基本上”開放”這件事就是好的..
但是, 如果是這樣, 為什麼不全面性地、無國界地完全"開放"?? 為什麼縱然是現在世界上第一強國-美國也無法做到這件事?? 也就是說, 是否因為必然有某些重要因素需要考量, 以致無法在一開始就”開放”(代表了更多的選擇, 更好的資源配置, 更佳的資源效率)??
回顧歐美經濟發展史, 尤其是大英帝國的拓殖, 以及美國由保護主義轉向開放政策的歷程, 似乎可以發現強國在倡導"開放"這件事的蛛絲馬跡. 為什麼要"開放"?? 因為本國原本弱小的產業已經強大到可以走出去, 去掠奪國外的市場了?? 因為本國強大的產能無法消化, 以致於必須找尋海外市場?? 回顧歷史, 這可以讓我們瞭解什麼時候應該要開放, 什麼產品應該要開放..
然而, 縱然開放是否就是全面開放、無條件限制地開放呢?? 為什麼中國華為想併購美國資訊商會受阻呢? 為什麼強大如美國的通訊產業, 也會被國會以一些理由加以否決呢?? 美國國會議員是考慮到了什麼因素而不願”開放”呢?? 美國國會議員難道不明白”開放”代表了: 更多的選擇, 更好的資源配置, 更佳的資源效率??
其實, 現在我們學的「經濟學」, 在以前應該叫做「政治經濟學」, 在我認為”經濟學”講效率、講配置, 而”政治”講選擇.. 只是我們現在都拆開來看, 而且忘了”政治”是放在”經濟學”之前的..
另外再想想, 大國的「開放」, 難道就是”完全”地開放嗎?? 美國的農業開放政策, 使得美牛及穀物行銷全球, 但美國對於農業的補貼一年又是多少?? 為什麼在開放政策下還需要補貼?? 補貼不是會有deadweight loss嗎?? 美國-資本主義的強國-為什麼不明白這個道理?? 還是因為背後有其他的意涵?? 某些戰略面、政治面的考量?? 令人玩味.. (另一個有名的強國補貼是: 法國的空巴..)
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基本上如果只是讓選擇更多的話, 那麼無庸置應該是好的, 如更多的美髮大師來台, 提供更好的服務. 但如果是讓中國企業掌控台灣某地區性服務業務, 難保不會有美國國會議員的考量點?? 尤其是跟國家機密有關時.. 另外即便沒有國安考量, 純就商業角度來看, 當中企打敗地區企業, 卻又突然撤資造成地區服務危機, 或威脅撤資以謀求更好的商業條件, 這時候原本的”開放”以尋求更多的選擇, 卻變成了”開放”導致了更少的選擇時, 所謂的”開放”是好的嗎??? 當然像美髮大師說要走就走吧, 也不是沒有美髮大師就活不下去了, 只是說開放清單的項目中都是這種的嗎??
這又提到了另一個議題: 空白授權. 什麼叫做政府?? 在沒有人民授權下的政府叫做政府嗎?? 在沒有經人民授權下的政府行為是合法的政府行為嗎?? 在現代代議政治中代表人民的是國會-立法機關, 沒有國會的同意下, 政府擅作主張擴權是可以被接受的嗎?? 如果不是交易成本的考量, 我認為即便代議政治都無法代表個人的意見, 『人只有自己可以代表自己』; 如果可以, 應由人民”自己”來監督政府, 所有人民權利的讓渡, 都要有人民親自同意, 是全體共識決制而非僅是多數決制.. 但在考量交易成本下, 只好透過意見相近(縱然不完全相同)的國會議員來監督政府, 此時的政府或政府行為最起碼都得要獲得國會多數決的同意才行..
有關是否開放中國商品, 我覺得這應該分兩個層面來看, 一個是低廉的中國商品上市嘉惠台灣消費者, 如同我前面所說, 有更多的選擇是好的, 所以有高級的歐美進口品、有中階的MIT台灣產品跟低廉的中國商品, 可供台灣消費者選購是好的; 每個社會階層都有不同的需求, 而每個需求都應該被滿足, 所以錢不多的人, 有低廉的中國製品可以買-真好!!.. 然而, 另一個層面來看, 中國黑心商品若以劣質品混充高級品, 紊亂台灣消費市場, 扼殺台灣在地優質企業的生存空間則是值得注意的, 有錢的人想要買高級品, 結果被以低價的中國商品(甚至是黑心商品)冒充, 那麼"開放"是好事嗎??
其實台灣社會經過數次食品安全的危機, 總算是有些覺醒, 只是食品安全應該再提升一級, 成為全面性地”消費安全”意識, 食品安全僅為消費安全中的一項. 因此, 我不認為中國商品的入侵有什麼好怕的, 我只是擔心台灣沒有消費安全(含食品安全)意識, 以為高價買到是好東西, 但其實是劣質品, 這不僅危害自己身體, 也助長詐欺企業.
所以, 消費安全是不分國別、地域的, 重要的是妳/你所買到真的都是其應有的價值嗎?? 所花的金錢價格與其價值相當嗎?? 假如中國汽車維修業來台灣展店, 如果以劣質品混充高級品來賣, 使得交通事故大增, 那麼損失的就不僅僅是同為競爭對手的台灣在地優質企業的倒閉而已, 而是跟消費者自身的人身安全有關了..
其他如技術/投資移民等問題, 就更簡單了, 看看先進國家的技術/投資移民門檻如何? 來制訂台灣自己的條件就好了.. 不過, 有一個重點, 台灣到底想吸引到什麼樣的技術/投資移民?? 其實台灣一直都沒有一套完整的招攬計畫, 我的意思是像美國/新加坡那樣的通盤計畫, 研究出台灣需要那些技術人材或外來投資, 然後才透過移民的方式引進. 不管是基層的外勞或是高階的Google工程師, 對於台灣經濟都是有幫助的, 將來中國員工來台到底是摧毀台灣經濟, 還是協助台灣經濟再起飛就要看政府對於未來的規劃了..
最後, 不管是任何的貿易協議訂簽(不管是兩岸服貿或是ECFA、WTO)都有一個重點就是促進”GDP”成長(如果簽了沒增加GDP, 或還減少, 那幹嘛要簽?? 不如不簽!!) 所以, 政府應該是想辦法吸引外資來台投資以增加就業, 吸引外客來台觀光以增加消費, 所有的談判面向都應該是以增進本國GDP或本國人福祉(經濟學上的Wealth)為考量.. 因此, 像是吸引中國人來台醫療觀光, 還是台商赴大陸蓋醫院, 這點議題就很明顯了, 考量的重點只有"怎麼增加台灣GDP"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