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六(4/30)和以前同事吃完午餐後, 趁著天氣還沒下雨,
偷偷溜到了北美館看MONET GARDEN
從捷運圓山站出來, 花博都結束了, 竟然還是擋住了我的去路,
只好遶一圈緩步走向中山北路..
租了語音導覽, 進去後一幅幅看起..
第1幅: 睡蓮.. 第2幅: 睡蓮.. 看了好幾幅都是睡蓮..
本來以為好無趣, 可是再比較比較..
都是睡蓮, 可莫內的表現方法倒還蠻有意思的..
沒學過正式藝術賞析的我,
只是憑藉著語音導覽的介紹和自身的感覺, 歸結出了一些想法來..
都是睡蓮, 用著深藍墨綠的色調,
如果遮去畫名, 妳/你知道畫家在畫些什麼嗎?
有幾幅是有突出的前景的, 好辨識的百子蓮是少數幾幅一眼就看得懂的畫作..
然而, 其他同樣都是深藍墨綠的畫面, 到底有何差異呢?? 我想著想著..
正好語音導覽提供了點提示:
睡蓮的形體是楕圓形的, 水面的波紋是水平的, 岸邊的垂柳和樹的倒影是垂直的..
喔.. 對了.. 在相同tone調的畫面中, 能表現出什麼呢?
最能表現出來的不是就畫家的技法嗎??
試想在一個陰天的池畔, 池水是深藍的, 倒影是墨綠的,
一切的景物是美的, 卻難以清楚分辨, 一一明晰..
這時只有靠著畫家筆法, 將當時的畫面記錄下來, 雖未必像相片一樣傳真,
但摻和了畫家主觀意念的作品, 卻是傳神的.
這時妳/你可以發現, 莫內的畫是用線條來構成的, 有別於其他的印象派畫家,
其他人有些是用點描法來構圖, 有些是用圓圈曲線來構圖,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梵谷的星空了..
同屬印象派畫家, 就有點描, 線條, 曲線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 真是相當豐富..
(PS: 印象派之得名就是來自於莫內的畫作: 印象-日出)
看懂了方法就越看越有趣了..
後面幾幅還有2個系列很有趣, 一是日本橋系列, 一是玫瑰花園眺望住屋系列..
妳/你可以發現同樣的景物在不同時間來畫就會有不同的風貌..
就像是攝影一樣, 不同的瞬間當然就會有不同的感動,
然而繪畫更複雜的是, 畫家的主觀感受..
同樣的日本橋在中午來畫和夜晚來畫, 那色調就大不相同;
在壯年時期來畫和老年時期來畫, 那感受也會大不相同..
所以妳/你看.. 繪畫的有趣在於:
相同的景物由不同的畫家來表現, 會有不同的技法呈現;
而相同景物由相同的畫家來表現, 會有不同的色彩和感受呈現..
看到傍晚回家, 今天真是不虛此行呀.. 也開始了3天的連假..
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PMN=1&ExhibitionId=401&PMId=401